也許,有人會說,人家是央企,全稱就叫“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”,簡化之后當然是“ABC”了。
然而,筆者認為,這種說法不太科學。因為,我們必須從營銷的角度看品牌,必須從消費者心智的角度看命名,而不能簡單地認為,它的英文全稱是什么就要簡化什么。
中糧集團也是央企,其全名是“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(集團)有限公司”,如果翻譯成英文,應該是“China Cereals Oils & Food stuffs Import Export(Group)Corporation Limited”。然而,他們沒有把它簡化成“CCOFIECL”,而進行修剪和提煉后,確定為“COFCO”。
當然,筆者很難知道“COFCO”這個名字在其它國家的語言里會不會鬧出笑話,但在英語里,這個名字看上去至少還像個品牌名(如同SONY、KONKA等),不至于鬧出讓人暈倒的笑話或歧意。
因此,筆者建議我們的本土企業(yè),對自己的品牌取英文名稱時一定要三思而行,不要僅僅拘泥于“全稱”、“簡稱”的死胡同,多想想更好的解決方案。因為,當你的品牌走向國際市場,你的英文名稱就是第一張牌,如果這張牌要是打不好,會讓你的業(yè)績倍受阻擾,一個好端端的產品和服務就因為品牌名而得不到認可。
青島啤酒在海外市場就有這樣的尷尬。它的英文名稱叫“TSINGTAO”,中國人聽上去,與“青島”的發(fā)音多少有些接近。然而,在其它國家,這個名字卻很難發(fā)音,人們讀起來常常覺得很別扭。那你想想,你的品牌在人家的國家本來就沒有什么地位,加上發(fā)音又很難,甚至讓人產生奇怪的聯(lián)想,誰還會買你的產品呢?
時代變了,變得更加敏感了
現(xiàn)在是什么時代?
是消費者體驗時代,尤其在歐美國家。
在這個時代,消費者的感受,消費者的喜好,就足以決定一個品牌的命運。如果你不去研究他們的購物心理,不去研究他們的生活形態(tài),不去研究他們的文化背景,你就會在很小的環(huán)節(jié)上,與他們背道而馳,與成功擦肩而過。
大家想想,為什么早期的“BENZ”把“奔斯”的中文名改為“奔馳”?為什么豐田的“PRADO”把中文名“霸道”改為“普拉多”?為什么德國的“WARSTEINER”把“沃斯樂”該為“萬勝”?難道還看不出其中的道理嗎?
因此,筆者衷心希望我們的本體企業(yè)一定要在品牌命名上多加小心,尤其取英文名稱時一定要多動腦筋,多做測試,取一個聯(lián)想美好、朗朗上口、易于記憶的名字。千萬不要取像“ABC”、“BC”、“CCB”、“ICBC”這樣的名字。
從營銷工具的角度來講,品牌命名的方法有很多,在美國營銷界,還專門有品牌命名的公司和專業(yè)書籍,本文就不去討論那些具體的方法和工具了。通過此文,筆者只是想提醒大家:以四大銀行的英文名為戒,不要在品牌命名上繼續(xù)犯致命的錯誤。尤其在中國,取英文名稱或英文簡稱時,最好不要把“S、B”、“C、B”或“R、B”放在一起用。否則,很容易會導致笑話或歧意。通用汽車公司的品牌“SAAB”、華潤集團的英文名“CRB”以及建設銀行的英文名“CCB”常常讓人們拿來“惡搞”的原因就是,這些字母的組合在中國人的腦子里很容易聯(lián)想到一些罵人的話或低俗的舉動。
愿我們的企業(yè)早日走出品牌命名的“象牙塔”,給自己取一個像樣的名字吧!
(來源:每日經濟新聞)
|